其建成可追溯至1780年代,用于冷凍冷藏生意。寒冬臘月,人們把從挪威運來或是從當地湖里撈取的冰塊儲存在這個冰窖里。整個過程都在寒冷天氣下進行,等冰結到大約50厘米厚時,人們用長鋸將冰切割成方塊,接著將這些漂浮在水上的巨型冰塊推到岸邊,再由二輪馬車運送至冰窖。
運送多趁夜進行,因為低溫能防止冰塊融化。冰塊被運到冰窖后,人們將其堆放好并壓實,然后加水使全部冰塊凍成一整塊,之后蓋上秸稈以保持低溫。一切準備就緒,只待夏天來臨,隨時享用。清早,人們從一側的入口進入地窖,鋸開冰塊,然后將冰塊運到商販手中。這些冰塊只有富人才有資格享用。盡管醫院也會用冰塊緩解病痛(比如牙痛),但冰塊主要還是用于制作解暑飲料,當然還有冰淇淋!
沒錯,英國人至少在兩個多世紀前就已開始享用冰淇淋了!但開始享受這一美味的是中國人,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已經出現了冷飲。再之后的古羅馬人則是從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一側將冰雪收集和儲存起來,再將水果混合其中。歷史文獻表明,一些大人物也是冰淇淋愛好者,例如亞歷山大大帝或是古羅馬皇帝尼祿。不過,他們的冷飲遠沒有現代人的那么細膩精致。冰淇淋加盟
4世紀起,人們想出了一種簡單而巧妙的方法,能迅速將溫度降至0℃以下。只要將食鹽(即氯化鈉)或硝酸鉀放入0℃的雪里,就能降溫至-20℃。利用這種人工制冷方式,人們可以將水果或牛奶與冰混合,做成類似冰沙的甜品。
1242年,阿拉伯人知曉了這一工藝。接著整個歐洲甚至是路易十四的廚房都出現了冰淇淋的身影。那冰淇淋是如何傳播到歐洲的呢?可能是十字軍東征,騎士返回故鄉時將冰淇淋帶回歐洲,也有可能是商人馬可·波羅將冰淇淋從亞洲帶到歐洲。還有一種說法是,14歲即嫁給未來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凱瑟琳·德·梅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于1533年帶著冰淇淋師傅一同來到法國。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很有可能的是意大利學者受阿拉伯科學技術的啟發,研究出了冰淇淋制作工藝。
到了18世紀,制作技術的改良使得當時的冰淇淋口感可與當今的相媲美。
意大利和法國的甜點高手不再是簡單地將冰與水果或糖混合,而是用雞蛋、牛奶、糖和香料(早期主要是肉桂、香草和巧克力)制作一種奶油。奶油一旦冷凍,就會有“冷凍黃油般的口感,既濃醇軟滑又細膩”。
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配備齊全的冰窖。不只倫敦有冰窖,在同一時期,僅巴黎就有40多個冰窖!巴黎地鐵的冰庫站就是以此為名。出了巴黎,在一些毗鄰山區的城市,人們每天早晨會從高山上的冰窖里取用冰塊,土倫和馬賽的冰塊就來自附近的圣博姆(Sainte-Baume)高地。還有一些村莊,居民懂得利用冰井儲存牛奶和黃油這樣的易變質食品。
而鐵路和蒸汽船的出現不僅提升了運輸速度,也拓展了運輸距離,于是魚販和肉商開始利用冰塊保存食物,如此便形成了全球冰塊集散地和生鮮食品市場。
自1860年代起,冰塊貿易開始走向沒落。這主要是因為工程師們學會了如何人工制造冰塊。冰塊工廠也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人們還發明了雪葩機,它可以不斷壓碎冰塊,且其內壁始終保持低溫,因此做出來的冰淇淋沒有冰碴,口感特別醇厚。